“体瘾”易戒,“心瘾”难除?一名在一线战斗16年的戒毒民警的观察与感触

更新时间:2023-02-03


图片

李娜(左)和科研人员张明明正在对一名失眠焦虑的戒毒人员开展经颅磁刺激治疗。


“这个活动太好了,对我帮助特别大,终于有人给我机会和平台,让我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近日,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强戒所诊断评估中心主任李娜对所内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了一次回访,强戒人员小姜向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们会定期组织活动,为强戒人员进行情绪疏导,比如,开展‘表达性书写疗愈’项目,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并分享给大家听。”李娜说。

北京市天堂河强戒所成立于2008年。作为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的第一家强戒所,它主要承担对强戒人员的管理和戒治工作。

在戒毒一线工作16年来,李娜和团队运用“心理——生理——社会”等现代戒治模式,成功帮助许多强戒人员摆脱了毒品,回归了健康生活。而在这一过程中,她对戒毒工作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我们常说‘体瘾’易戒,‘心瘾’难除。对于强戒人员来说,一般情况下,过了7天到14天的生理脱毒期后,脱离毒品带来的生理反应就会大大减轻。此后,他们面临的就是戒断心理对毒品的依赖。因此,帮助强戒人员克服负面情绪,戒断‘心瘾’是戒毒工作的核心。”李娜说。

在李娜眼里,自己的工作有点像强戒人员的“心理教师”。工作中,为了拉近与强戒人员的距离,李娜也习惯称呼他们为“学员”。

在与强戒人员沟通的过程中,李娜聆听到许多强戒人员的挣扎与困惑,也见证了他们如何从迷惘走向坚定。

“这么多年和吸毒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即使一个人的状态和境遇再糟糕,只要不放弃自己,坚持下去,就还有希望。”李娜说。


从“强戒人员”到“禁毒志愿者”


2021年年末,孟辉再次回到了天堂河强制隔离强戒所,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向强戒人员讲述自己的戒毒历程和体会,鼓励强戒人员树立起戒毒的信心。

看着孟辉神采奕奕的状态,李娜打心眼儿里替他高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孟辉是我的第一个学员,也是前后变化最明显的学员。”李娜如此形容孟辉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

2006年3月,孟辉被带到了李娜面前。从同事口中,李娜了解到,孟辉有长达8年的吸毒史,而且在戒毒过程中,他的情绪十分不稳定,经常和其他强戒人员吵架,有时还会故意顶撞民警。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他不能配合我们日常戒治工作,不利于戒毒。”李娜说。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孟辉不断地向李娜指责其他戒毒人员的缺点。“在他口中,‘永远’是其他强戒人员不对,起了冲突,也是别人的错,觉得别人都不如他。”李娜说。

不仅如此,孟辉说着说着,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对着李娜发怒大吼起来。

面对孟辉这样的状态,李娜“苦口婆心”地向他讲了许多道理。“我告诉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还告诉他要学会适应强戒所的环境,这样时间会过得快一些。”就这样,李娜前前后后对孟辉进行了几次心理辅导。然而,孟辉的情况并没有好转,还是经常不服从民警的管教。

对此,李娜一度觉得有些灰心:“那时我刚刚开始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几次咨询后,看不到孟辉的变化,我就感到很挫败,甚至开始怀疑做心理咨询工作是不是没什么用?”

后来,在一次强戒所内民警交流沙龙上,李娜跟同事们分享了孟辉的情况,希望得到一些建议。一位民警告诉李娜,他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建议我下一次与孟辉交流时,可以尝试‘多听少讲’,说不定孟辉就能说出一些‘心里话’了。”李娜说。

在之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李娜改变了以往的交流方式,“从劝说者变成了倾听者”。一开始,孟辉还是“老样子”,李娜就安静地听他发泄情绪和不满。一通发泄之后,孟辉的情绪缓和了不少,终于,他向李娜吐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原来,孟辉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母亲知道他吸毒后气病了。孟辉总觉得母亲很怨恨自己,他也不知道如何缓和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而在消沉苦闷中,他便更离不开毒品了。

“吸毒之后,我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孟辉对李娜说道。

“孟辉指向外部的情绪,实际上来源于他对自己的不满,对他来说,对外发泄情绪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李娜意识到,孟辉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却又找不到出路。

“戒毒就是你的出路。只要你戒了毒,你的母亲和你的家人都会接纳、原谅你的。而且你这么年轻,你的人生还能重新开始。”面对看起来有些无所适从的孟辉,李娜坚定地对他说道。听李娜说完,孟辉没多说,只是朝她点了点头。

自那之后,孟辉的转变很大。“虽然行为上还有些散漫,但他不会和别人吵架了,情绪失控的情形也减少了许多。”李娜介绍道。

后来,李娜又对孟辉进行了一次心理辅导,发现孟辉的神情不再“紧绷”,言语间表达的内容也积极了许多。心理咨询结束后,孟辉对李娜说:“老师,等出去以后,我还会回到强戒所。”

听闻此言,李娜一怔。“我不会以戒毒者的身份来,我会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来,成为和你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士。”孟辉接着说道。

“他真的做到了。”李娜说,在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经过科学评估,孟辉状态良好,成功回归社会。

回归社会后,孟辉并没有选择隐藏自己吸毒和戒毒的经历,而是一直活跃于大小禁毒宣传活动中,勇敢地讲述自身经历,以此警示大众、激励戒毒人员。后来,孟辉被北京公安局评为北京市十大禁毒志愿者。

孟辉的改变让李娜更加确信了心理辅导与治疗在戒毒过程中的作用和力量。工作中,李娜也不断地探寻着帮助吸毒者走出心瘾桎梏的方法。她先后参与了单位组织的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国际创伤心理治疗等专业培训,还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和教师资格。2019年,李娜被司法部授予首批司法行政系统教育戒治专家。

如今,李娜会定期为强戒人员开展心理辅导。“许多强戒人员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既对自己不满,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生活。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出路,就像在漆黑的山谷中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灯,循着灯的方向,他们就能重新树立起自信,找到希望。”李娜说。


打开迷茫少女的心扉


图片

李娜在箱庭治疗室对戒毒人员沙盘作品进行复盘分析。


“那个女孩十八九岁,长着一张娃娃脸,一眼看过去就是个孩子。”李娜告诉《方圆》记者,女孩小雨是她接触过的年龄最小的强戒人员。

“戒毒过程中,她并不抵触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但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且她总是一个人待着,很孤僻,不爱和人说话。”小雨因此引起了李娜和其他民警的关注。

“像她这么小的戒毒人员,如果我们对她进行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她是很有可能重新走上生活正轨的。”李娜说。

李娜很快对小雨开展了心理辅导工作。小雨告诉李娜,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游手好闲,经常在外打牌、赌博。他怕小雨乱跑,就用绳子把小雨拴在家里。

童年的经历让小雨很不自信,小雨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小雨15岁时认识了一名男子,并随着男子离开家乡,到了北京。让小雨没想到的是,男子将她介绍到了娱乐场所工作。身心尚未成熟的小雨接触到了毒品,染上了毒瘾。

听到小雨的倾诉,李娜意识到,小雨从童年开始就有过多次被人抛弃的经历,所以现在很难对身边的人产生信任。

对于小雨的情况,李娜对她进行了“矫正性情感体验”治疗。“所谓矫正性情感体验,通俗来讲就是,无论她表露出怎样的缺点或者负面情绪,我都不会抛弃她,而是会稳稳地‘接住’她,尊重和信任她的内在价值,给她积极的反馈。这样做是为了让她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找回自信。”李娜解释道。

在李娜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小雨身边的其他强戒人员也主动对小雨表达了关心。这样的善意很有力量,小雨逐渐变得开朗了起来,同其他强戒人员相处得也很不错。

“在戒毒过程中,小雨如果表现得好,总能得到其他人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小雨也逐渐找回了自信。”李娜说。

后来,在强戒所举办的活动上,小雨和其他几名强戒人员一起编排了一段舞蹈并登台演出。“我们给她拍了照片,她笑得特别灿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李娜如此说道。现在,小雨也顺利地回归了社会。

面对这样误入歧途的女孩,在进行帮助和引导的过程中,李娜常常觉得十分痛心。“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好奇心强,更容易被人引诱,吸食毒品。因此,我们也意识到对青少年的关怀和教育是禁毒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李娜和团队的民警将戒毒工作“向前延伸”,面向青少年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教育他们认识毒品、了解毒品、远离毒品。


通过吸毒获取安慰无异于饮鸠止渴


“我总是咳嗽得停不下来,咳得肋骨疼。半夜里我强忍着咳嗽,有时候也忍不住,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室友都嫌我吵。”2020年5月,强戒人员刘敬向李娜诉说了心中的困扰。

李娜告诉《方圆》记者,刘敬实际上是50多岁,但看上去是60多岁的样子。“他特别瘦,脸是土黄色,两颊都凹了进去,眉毛也紧蹙着。”李娜说。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刘敬详细地向李娜描述了自己的症状,还表达了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对人际关系的焦虑。

李娜初步判断,刘敬是典型的强迫性咳嗽。于是,李娜第一时间联系了强戒所的精神科医生介入治疗。经医生诊断,刘敬被确诊为强迫性咳嗽。

“医生对刘敬采取了药物治疗,效果很明显。”李娜介绍,刘敬服药一个月后,咳嗽的强度和频率都有所下降,他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许多。

看见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刘敬感到很高兴,他告诉李娜,他从小是很聪明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上初二时,他遭遇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车祸中,刘敬的口腔受了伤。他说只有在咳嗽的时候,口腔会舒服一点。但他的父亲却总是责骂他,不让他咳嗽。他父亲越不让他咳嗽,他就越想咳嗽。不久后,他的口腔痊愈了,但咳嗽的毛病一直没好。”李娜说。

后来,刘敬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又通过牌友接触到了毒品。“只有在赌博和吸毒的时候,我的咳嗽症状能得到缓解,我也能觉得舒服一些。”刘敬如此说道。

吸毒后,刘敬和父亲的关系更加恶化了,和女儿的关系也变得疏远起来。“刘敬告诉我,他现在依旧很担忧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李娜说。

了解了刘敬的经历,李娜意识到,虽然经过药物治疗,刘敬咳嗽的症状有所好转,但他的强迫症状和对毒品的依赖,都有心理原因。李娜说:“心病需得心药医,我得调动起他身边的‘积极资源’,让他明白,除了咳嗽和吸毒,还有很多种方式能够释放压力”。

李娜建议刘敬主动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后来,刘敬的信件得到了女儿积极的回应。在家人的宽慰下,刘敬也渐渐地放下了心中对父亲的埋怨和责怪。如今,刘敬已经出强戒所一年多,目前一直表现得不错。

在16年的戒毒工作中,李娜遇到过很多像刘敬一样的人,有的是因为生意失败,通过吸毒来缓解郁闷;有的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想通过吸毒获得充沛的精力……可通过吸毒缓解痛苦、获得快感无异于饮鸠止渴,毒品只会使他们的人生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触碰毒品。同时,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好奇,去尝试吸毒。”李娜说,“因为几乎所有来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一开始都觉得自己‘只是试一试,不会上瘾’。”


(文中小姜、孟辉、小雨、刘敬为化名)




上一篇: 唤醒
下一篇: 这些新型毒品,你认识吗?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