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心瘾”是核心!她如何帮戒毒人员打开“心结 ”?

更新时间:2022-04-11


 

李娜说:“毒瘾,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瘾’易断,‘心瘾’难除。” 因此,“心瘾”戒断便成为戒治的核心部分。李娜,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诊断评估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李娜从事戒毒工作的16年里,她和团队运用“心理-生理-社会”等现代戒治模式,帮助数以百计的强戒人员挣脱毒品桎梏,走向新的健康生活。

戒毒,远非把道理讲明白那么简单

嘟嘟、嘟嘟、嘟嘟……这是拨打李娜电话时,手机另一端传来的挂断声。此时的她正在天堂河强戒所内执勤,进入监区后,李娜将长时间无法接听私人电话,而这其实是她的工作常态。


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政法系统第四届优秀人才奖;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戒毒局教育戒治专家;2019年被司法部授予首批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戒治专家;工作期间,李娜曾荣获个人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嘉奖6次;她主持的“戒毒人员团体心理治疗与康复”课题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资助;2021年12月,她被评为第四届“首都监狱戒毒卫士”。

翻看李娜的履历,她的工作成绩无疑是优秀的。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她也付出了太多努力。李娜说:“我现在的工作角色,其实有点像强戒人员的心理教师,他们在戒毒过程中有任何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都可以找我。刚参加工作那两年,我其实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也把工作想得有点理想化,觉得我只要把道理讲明白了,强戒人员就会相信我。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李娜看来,面对戒毒这一世界难题,仅仅依靠一个咨询师、一项戒毒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想办法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戒毒理念和方法,联手社会上更专业的力量一起做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工作,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作为司法部授予的首批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戒治专家,李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回顾16年来的工作经历,李娜坦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中,也遇到一些特殊的强戒人员个体样本,给戒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有这么一个人,让李娜格外记忆犹新。

打开“心结”,让他对戒毒有了信心

“我知道没必要,可我就是要咳嗽,每次我都咳得肋骨疼。室友也烦我,我60岁的人了,还不如死了算了。”在咨询室沙发上,强戒人员邢某声泪俱下。邢某是北京赌博圈里有名的“老炮儿”。少年时代的他聪明机智,家人对他寄予厚望,一次意外的事故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幼年时的邢某因为口腔受伤,只有咳嗽时才感觉舒服一点,但是邢某的父亲却总是因此责骂他。伤病痊愈后,邢某咳嗽的毛病却顽固地保存下来,这一咳就是40年,他发现只有在赌博或吸毒以后,这种情况才能有所好转,因此他进入了成瘾的死循环。在强戒期间因为剧烈的咳嗽,他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在咨询室李娜第一次见到邢某时,他整个人已经瘦得脱了相。此时,李娜初步判断邢某是典型的强迫性咳嗽,于是第一时间联系精神科医生介入,对邢某采取药物治疗。

一段时间后,伴随邢某四十年的咳嗽顽疾,其强度和频率开始下降,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邢某的强迫症有其性格基础和心理原因,李娜对邢某开展了系统的个体咨询,引导邢某宣泄压抑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邢某的“心结”逐渐被打开,他开始理解和原谅自己的父亲,也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邢某的咳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解除强戒时,只有小学文化的邢某给咨询师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戒毒的信心。如今,邢某已经出所一年,目前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操守。

心理咨询+教育戒治,用灵魂唤醒灵魂

李娜常说:“解决好一个所管人员的心理问题,就能拯救一个人,甚至拯救一个家庭,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与稳定。”走进强戒所的吸毒人员,尽管很多人已经人到中年,但是他们开始接触毒品可能是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其中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家庭教育问题。有的人在幼年时期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于是被送往亲人家抚养长大,这也导致他们内心深处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缺失,而有的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幼年时期的一件很小的小事,却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更好地帮助强戒人员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李娜充分利用单位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先后参加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国际创伤心理治疗、心理健康研究等专业培训,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继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教师资格和法律硕士学位,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储备为做好戒毒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李娜带领着团队专心研究强戒人员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治工作,主持编写了强戒人员《团体心理咨询实操指南》一书,以简洁明晰的方式帮助强戒人员调整认知,掌握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她注重对工作中好的方法和存在问题的总结研究,促进经验向理论成果转化,形成了《强戒人员心理健康分析》《构建强戒人员心理诊断评估体系的思考》等调研文章,并在国家一级期刊《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上发表,她主持的“戒毒人员团体心理治疗与康复”课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和教育戒治工作,李娜充满热爱。她说,这是一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工作,她将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上一篇: 科学戒毒 “书写疗愈”项目来了!
下一篇: 走向重生的“三部曲”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