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是期待爱的另一种方式

更新时间:2024-01-10


 程警官

我挺好的

和爸爸的关系也好多啦

…… 

真想请您来我家坐坐

看看我的变化

…… 

我找到工作了

明天开始上班

…… 


回访电话里,传来小玲(化名)离开强戒所、回归社会后的一个个好消息。这让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的民警们欣慰不已,也不禁想起了她刚入所时的样子。


图片

   “这都是他的报应!”  


和家人打电话是大部分戒毒人员最期盼的事情之一,刚入所的小玲却是个例外。


亲属名单里明明有爸爸和妹妹的名字,小玲却从未给爸爸打过电话。


在日常谈话中,民警了解到小玲的妈妈早已去世,自己和妹妹相依为命,而对于名册上的那个“爸爸”,她却很少提及。




在民警的鼓励下,小玲参加了所里基于“个体-人际-家庭”系统重塑的女性戒毒人员长程戒治项目,希望原生家庭的话题讨论能给她带来改变。


“为了生儿子,他抛弃了妻子和两个女儿,妈妈独自抚养我们,后来得了癌症,含恨而终。要不是他,我和妹妹就不会吃那么多苦,不会早早出来打工,更不会沾上毒品......听说他后来真得了个儿子,但非常不争气,让他各种操心费力,这都是他的报应!”


在项目的一次分享会中,小玲愤愤地表达着对爸爸的不满。


图片

   恨,是期待爱的另一种方式  


第一次团体活动,画原生家庭图,小玲的作品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妈妈恨爸爸

妹妹从不和爸爸联系

爸爸日渐年迈,又开始依赖小玲

她被夹在了中间,左右矛盾

既做不到完全不理,又无法消除心底的恨

一边心疼着,一边儿责骂着



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前,“抽点儿”(吸毒)成了小玲排解苦闷心情的唯一方式。对她来说,一吸毒仿佛所有“烦”都按下了“OFF”键。




随着戒治项目深入开展,小玲在心理矫治中心程警官的陪伴下重走童年路,回顾了对爸爸认识的形成过程:



“如果我不恨父亲了,就会对不起死去的妈妈……”


“如果妈妈能放下对父亲的恨,可能就不会更多的向我和妹妹说爸爸的坏……”


“如果妈妈会排解自己的苦闷,可能就不会那么早得癌症,走得那么快……”

从画“家庭图”到回顾“家庭规条”,到对“未满足的期待”处理,再到“影响力车轮”,民警带着小玲一步步找寻爱的正确形态。


图片

   花“缺”月圆也释然  


团体活动末期,再次拿起自己那幅“支离破碎的家”的时候,小玲平静了很多。她说:“这个图应该叫“花‘缺’月圆”,花很美好,但是没有花,就像爸爸不在,这个家还是可以很亮、很圆。”


小玲逐渐认识到:父母离婚后,妈妈在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和妹妹,爸爸的很多行为也是在弥补自己的“缺席”,他已经尽他所能了。



后来,打电话、写信……小玲和爸爸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也不再纠结,不再内耗,整个人轻松了很多。


带着对原生家庭的释然之心,怀着对民警的感激之情,她走完了两年强制隔离戒毒的时光,顺利回归了社会,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上一篇: 强戒所里的“正念日”
下一篇: 禁毒宣传,共创“无毒”生活圈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