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监狱六分监区自2001开始,已经持续5年保持着良好的监管改造秩序。在5年中,这个分监区的罪犯违纪率是“零”、罪犯对干警工作的投诉率也是“零”。六分监区关押改造的罪犯,既有重型犯,也有轻刑犯;既有城市户口的罪犯,也有农村户口的罪犯;既有身体健康的罪犯,也有患慢性疾病的病犯;既有一贯积极改造的罪犯,也有几十名因各种违纪而被集训过的罪犯。面对情况复杂的罪犯现状,六分监区是怎么取得两个“零”的记录的呢?取得这个成绩的关键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加强干警队伍建设,在严格、文明、公开、公正、公平的执法前提下,努力在干警工作和罪犯改造的交*点上作文章,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改造与被改造的矛盾达到平衡,从而营造出长期稳定的监管改造秩序。
知人善任,在干警工作中创造平衡。如果说罪犯的心灵是一个个需要打开的“锁”,那么干警就如同是一把把开锁的“钥匙”,每个锁的锁芯不同,那开锁的钥匙也必然不同。六分监区的15名干警中,年龄最大的49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其中10名都是第三警校的毕业生,而且他们的脾气秉性、知识结构都不同,为了使每名干警都有用武之地,分监区的领导班子仔细分析每名干警的性格特点和工作长处,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小修是分监区唯一的女干警,让细心的她负责罪犯的计分考核,始终保持着无差错,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罪犯的改造情绪。周兆军的队列动作标准,并且耐心,让他负责新入监罪犯的队列训练,每次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一些年老的罪犯有了思想问题,就安排年龄相对较大、成了家的干警与之谈话,增加谈话的共同点。而当那些年纪轻、不太懂人情世故的罪犯出现问题时,就派性格直率、干脆果断的年轻干警去做工作,达到尽可能多的沟通。正是这种知人善任的工作方法,不但使每名干警都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心情愉快,而且也让每名有了问题的罪犯都能得到干警的有效帮助,使干警的教育改造工作有效果。正如罪犯所说: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在干警那里找到答案。
尊重理解,在罪犯内心深处达到平衡。罪犯的案情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性格也不同,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因为自卑感、自尊心造成的怕人格在监狱干警眼里得不到尊重。对这个问题看的不清、认识的不透,干警在工作中就极容易在不经意间,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刺痛罪犯的自尊心,从而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对每一名刚调入分监区的干警,无论年龄大小、工龄长短,分监区领导都要通过谈话强调:改造工作无小事、要尊重罪犯的人格。分监区指导员陈国亮在教育罪犯时,从来没有高声呵斥,而是循循善诱,讲透道理,真正让罪犯心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分监区的干警,在教育改造罪犯的时候,都采取的是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的方式。陈国亮常说:吹胡子瞪眼,那不代表干警的威严,压服的结果是压而不服。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最有效的途径,是严格文明的执法和耐心细致的讲理。有好的出发点,还要有好的态度。六分监区的罪犯说,他们分监区警官最多的表情是微笑。
罪犯在盥洗室洗脸、洗澡的时候,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时间,每次罪犯洗脸、洗澡的时候,六分监区都会有干警在门口值勤,干警不是简单的监控,而是时常提醒罪犯“人多,注意安全”、“地面滑、小心摔倒”,指派年轻的罪犯搀扶一下那些年老的罪犯。这些温暖人心的提示语,干警是很容易做到的,这虽然是干警应尽的责任和人之常情,但在监狱的特定环境下,罪犯听到后会从心底深处感到干警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当发完饭后,如果有罪犯感到没有吃饱,值班干警会立即去食堂再取些饭来。假如还没有到开饭时间,有罪犯感到特别饥饿,干警还会拿出自己的食品给罪犯充饥。这些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罪犯在改造中对干警工作的理解,能够站在干警的工作角度想问题。所以,一些罪犯偶然无意识违反了行为规范后,会感到特别的内疚,都会主动找干警承认错误。罪犯们说,他们感到六分监区就像是个家庭,干警和服刑人员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六分监区还像是学校中的班集体,干警是老师,服刑人员如同学生,老师耐心、细心、诚心地教育“学生”,“学生”也会努力争取好成绩,为班集体争光。干警通过人文化的光辉,让罪犯感到干警工作体现出的国家监管改造政策、制度的温暖,反过来罪犯在改造中站在干警工作的角度想问题,从而理解了干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罪犯早日回归社会、与亲人团聚的初衷,这种“良性的互动”所达到的和谐,为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倾听牢骚,寻找干警工作与罪犯改造之间的平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谐是存在矛盾的和谐。六分监区的干警在工作中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干警是流动的,罪犯更是流动的,因此,干警工作之间、罪犯改造之间、干警工作和罪犯改造之间形成的平衡是暂时的,要想使这些平衡保持长久,就需要不断寻找矛盾点,不断解决造成失横的问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如何让年轻的干警尽快地进入角色,保持干警队伍的战斗力,是六分监区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大学和警校毕业的年轻干警有知识、有朝气,所欠缺的是工作经验。为了帮助年轻干警补上这一课,六分监区的教程有3个内容,一是告诉干警要依法管理,处理问题有法律依据,这样才能有敢管理的勇气;二是如果遇到问题一时没有对策的时候,要先让有问题的罪犯冷静,然后与领导和同志们商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断积累会管理的经验;三是帮助年轻干警总结经验,多用表扬和夸奖,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形成爱管理的积极性。只有干警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才能面对罪犯中的新问题,不断寻找到解决的好方法、好途径。
罪犯在改造中的心态容易失横,遇到问题会牢骚不满。对待这些“牢骚不满”,干警听到后都会先
冷静、客观地分析,只要不是恶意攻击、对抗改造的“不满言论”,一般不会以“反改造”的言论去追查、去论处,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了解、去倾听,分析是普遍性的问题,还是特殊性的问题,从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使干警工作更符合罪犯改造的实际。罪犯晚上就寝的时间是21点,就寝后规定不能做任何事情,但夏季天气炎热,罪犯睡不着,因心情烦躁,有了牢骚和不满。对这些不满言论,干警们认真地、置身处地地分析后,认为这些言论虽然是对监狱规定的不满,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又有合理性的一面。在经监狱领导批准后,六分监区率先实行了夏季罪犯“就寝读书”的方法,给罪犯们就寝后1小时的读书时间,消解了罪犯们的怨气。这个方法,后来在全监狱各分监区推广。罪犯晚间看电视期间,由于是全分监区的罪犯共同观看,按班组落座后,位置*后的罪犯会看不清楚电视画面,同时在选择什么频道的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还有的罪犯甚至提出不看电视了。对这些意见,干警不是强制和批评,以及讲什么“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的大道理,而是站在罪犯看电视的角度上,从干警管理方法上找原因,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管理工作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广泛征求了罪犯们的意见后,在看电视的时候采取了“集体座位轮换”制度,使每个班组都有坐在前排的机会,而且频道的选择权归前排班组决定。这个制度实行后,罪犯们对看电视再也没有意见了。
倾听罪犯对干警工作的意见,如今在六分监区已经形成了制度和干警们的工作习惯。主管干警参加每一次的班组会,罪犯有什么意见、有什么牢骚都可以当着干警的面说,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也会向罪犯解释清楚。有一名罪犯对他的计分有看法,认为有误。干警汇报后,几位分监区领导和负责计分的干警一同与这名罪犯一分一分地查对,结果一分也不差。对此,干警不但没有任何厌烦,而且耐心讲解了计分的有关规定,直说得这名罪犯不好意思地连连点头,在以后的改造中,这名罪犯非常积极。干警们知道,罪犯心头的问题,晚一天解决,就会使问题增大一分,而早一天解决,就会使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加一分。这不起眼的一早一晚中,积累的是干警们的工作成效,消除的是罪犯心中的失横因素。
做好预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六分监区有个点评制度,分监区领导定时或临时增加一些对全体罪犯的讲评。讲评的内容除了对罪犯们改造表现的表扬和鼓励,再有就是用别的监狱或本监狱别的分监区罪犯发生的违规违纪事件给罪犯打“预防针”,让罪犯们知道违规违纪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危害,从而加强自我约束。不断强调“有问题找干警”,杜绝罪犯们之间私下解决矛盾和问题。在年节来临、季节变更、年终总结、呈报奖励等罪犯情绪敏感时期到来之前,六分监区都是用好提前量,工作早开展、问题早发现、措施早制订、矛盾早解决,从而避免问题成堆,使工作从容不迫的同时,也让罪犯由衷地发出,“干警是真心实意地关怀我们”的感慨。
总之,六分监区干警在监管改造实践工作中,始终坚信“坚持原则未必成功,违背规律必然失败”的理念,在干警工作和罪犯改造的交*点上寻找平衡,以此来构建和谐的改造关系,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确保了分监区罪犯改造秩序的持续稳定。
摄/胡 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