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触犯了刑律的在押服刑罪犯
□他们与监狱警察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
□他们与监狱警察是一对自然的矛盾体。但是,他们以发生在身边桩桩件件的事例,讲述了在改造生活中感受到的“和谐”
□他们究竟怎样认识和看待身边警官,他们述说——
■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执法形象,是首都监狱工作长期追寻和恪守的“公正文明执法”的职业操守。在监管改造工作中,监狱警察的执法如何?
采访中,第二监狱罪犯殷愿清对记者说起发生在分监区的一件事。因为1名罪犯被解回再审,属于在册不在监,结果有罪犯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在采买的时候吃空头,但被干警审核签字时发现。于是,分监区严肃处理了相关罪犯,并抓住机会在全分监区开展了专题教育。
金钟监狱罪犯仇建军谈到自己由天津监狱局转到北京监狱局服刑过程中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的期限问题时,不无感激地说,北京局干警严格、规范、公正的执法,使我由无期改判为18年6个月的刑期就是一个例证。仇建军说,2001年由天津局转入北京局服刑时,身背一个在天津局获得的“改造积极分子”奖励。此时,也正赶上我的无期徒刑将面临呈减有期。按照监狱的减刑规定,我这个奖励核减1年6个月的刑期。但前提是北京局要认可我在天津局取得的这个奖励,那么,自己的刑期才能改判为18年6个月,否则就是20年。
在我为改判期限一事愁眉不展时,经过我所在监狱的警察经过多方努力,合理运用政策,以调动和促进改造积极性,最终解决了我的刑期问题。通过这件事,更加激励了我努力加速改造的决心,我在北京局5年来的改造表现,可属尚佳。
柳林监狱罪犯张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服刑10多年,换过几个监狱,不知怎么就感觉:监狱警察执法越来越文明了,过去常挂在嘴边“口头语(指不规范用语)”没了,而在工作中却多了“常提醒”和“三必问”。“常提醒”是在罪犯拨打亲情电话时,警察们总是在相应的节日时,提示罪犯说些问候、祝福或道歉的言语。每天都必提醒:注意身边小节,你的每一次错误就有可能延长你回家的路。“三必问”是今天有什么事吗?心理有什么不痛快吗?最近,谁家没来接见?
■承认罪犯“服刑主体”的法律地位,强化罪犯改造主体意识,是近两年来市局党委着力强调的一个观点。目的即是在干警管理和罪犯改造过程中形成一种互动。那么,监狱警察如何管理,才能形成互动?
清园监狱罪犯程岩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分监区干警带领我们在监区院内菜园劳动,修水渠。在大家都埋头干活时,1名罪犯停下手里的活儿,吃起“派”来了,并且还把吃完的包装纸随手一扔,包装纸随风飘到刚平整好的水渠里。
看着在渠里滚动的包装纸,这名罪犯无动于衷。带班干警高成斌看到此景,便要求该犯把纸捡起装到自己的兜里。这名罪犯没好气地用脚使劲地踩踏着刚平整好的水渠。高成斌警官在这名罪犯把包装纸捡起揣到兜里,又命令他将踩坏了的渠埂重新平整为原样。周围其他几名罪犯,看到高警官严格执行劳动纪律,维护大家的劳动成果时,都纷纷叫好。
说到此时,一旁的罪犯梁铁告诉记者,其实我们服刑人员当中也是有正义感和荣誉感的,特别是在干警办事公道,平等待人,公正执法的时候,不仅我们服气,这样的干警威信就高。因为在监狱里,干警的威信树立在于执法的公正。
随后,操着较浓重的东北口音的梁铁接着对记者说,我们当中所谓正义感和荣誉感,多是以我们的潜规则而表现出来的。例如:一次打亲情电话的日子,由于当晚当班干警临时家里有事,换班了,顶班的干警又不知道当天是打电话的日子,就没组织。第二天一大早,昨天换班的干警就到管班向罪犯道歉,表示耽误了大家打电话。听了警官的歉意,绝大多数罪犯都表示可以理解,“谁家还没有有事的时候”。而这时一名罪犯冒出来:“你哪那么多事呀,耽误我们……”此时,大家伙儿就七嘴八舌地质问道:你有没有完呀,警官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还不依不饶的,干吗?要闹事呀?
其实,我们的许多潜规则就是一种正义感,引导好了就是一种向善、向上、进取的力量。
■“尊重罪犯的人格、尊严、利益和合理要求,并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从而调动罪犯自觉接受改造的积极性。”体现的是一种文明。在服刑改造中,罪犯是怎样感受被尊重的呢?
柳林监狱罪犯王玉鲲很有感触地说,记得刚入监没多久,我在严管队的时候,监狱组织罪犯班长就分级管理以及处遇等项规定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并明确表示:今天周二听取意见,周三狱务会议研究,周四就给予答复。果然,周四对于大家提出的“一个月两次亲情电话有时间就安排”。改为“月初一次,月底一次”;“图书馆定期开放”,改为了“天天开放”的要求,不仅及时做出了答复,而且还对我们提出的合理化的建议予以采纳了。
第二监狱罪犯张炜明在电脑车间担任质检员,他对记者提到任洪宾副分监区长尊重罪犯的种种细节:“因为分监区罪犯中本科学历的占70%以上,好面子,所以“任中”(分监区长任洪宾)很少当众批评某个罪犯”,而且“管理上以激励为主,还要求管理车间的警官在管理上要尊重罪犯的自尊心”,“如果有罪犯生病了,他值班的时候一定会去看望一下”。张炜明非常佩服任洪宾分监区长的地方还有,“生产中的问题,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商量,很少用命令式的口气。我自己就从‘任中’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2003年3月,天河监狱罪犯薛峰家里面临拆迁补偿问题,他试着跟分监区提出了这个事。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分监区领导(于屹分监区长)非常重视,经常利用休息日帮他跑这个事,监狱领导也出面协调,最终使他拿到了16万元的拆迁补偿款。
4月30日是柳林监狱罪犯成爽女儿5岁的生日,身为父亲,成爽很想给女儿打个电话、祝贺一下生日。当他向分监区指导员提出“五一”前想给家里打个电话的理由时,指导员点了点头。便于当晚安排了他给女儿打电话。成爽说,没想到指导员这么理解一个负罪的父亲愧对女儿的心。
由于10多岁就违法犯罪入狱服刑的刘毅,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因此,有时生活上的小节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同狱友打完篮球,把还带着汗水的头往自来水龙头一伸,就冲凉;再如:在采买时,买许多不易存放的桃,想慢慢留着吃。看到他较弱的自理能力、生活缺乏计划性等问题,监区郭建荣指导员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讲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以刘毅的话说,郭指很有人情味,就像我的长辈一样关心爱护我。
■建设专家型干警队伍是监狱工作的外部环境的高要求,也是监狱工作内部结构变化的新挑战。我们何以达到高要求,应对新挑战,以一个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干警队伍去实现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目标。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他们更喜欢哪种类型的监狱警察时。他们多数的回答是:更喜欢学习型和专家型的干警。因为他们在工作中很智慧,管理更科学文明。
清园监狱罪犯梁铁在接受采访时举例说明。分监区有一段时间的劳动任务是挑选黄豆,根据豆子的质量,当时下的劳动定额是每人每天挑200斤一包的豆子。在大家起劲地完成定额时,有一天来的豆子特别脏,大家都反映不好挑。分监区长听到反映,一边让大家尽力去认真地挑,一边用个脸盆装了满满的一盆豆,端到一边,自己亲自挑了起来。经过亲身体验,再加上对过去一包里的坏豆和今天这包里的坏豆比率计算量化后,分监区长随即调整了劳动定额,变日挑一包改为半包。
梁铁对记者说,不愧人家是学企业管理的,不仅懂如何定额和管理生产,而且还有理论支撑,工、效关系把握的到位,确实让我们佩服。
另外,罪犯刘毅也给记者讲了一件类似事例。为了提倡节约用水,分监区规定夏天不能用自来水冲西瓜。可到夏天,人们都爱吃个凉西瓜,又甜又爽,那叫一个痛快。怎样解决西瓜不凉的问题?分监区的一名年轻干警想了一个办法,把买回的西瓜提前放到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为避免罪犯执刀,每次吃瓜前都把各班组问好了,几个瓜几人吃,吃多少,然后由他亲自操刀,瓜有切一刀的、有切两刀、三刀、四刀的,只见刀起瓜开,切出来的瓜那叫一个漂亮。服刑人员们按自己所需自取大小块,吃在嘴里,佩服在了心里,“别看他年轻,处理事儿的方法还真够智慧”。
采访中,还有一些罪犯反映,身边警官有不少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对于想学习和爱学习的罪犯来说,是有所帮助的。
■记者述评
感受和分享“和谐”
走进监区,走近罪犯,通过与罪犯的采访沟通,从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采访,和一些罪犯急切地想表达他们的亲历事件和切身感受时,记者从心底里感到:这不就是市局党委提出在干警工作和罪犯改造之间建立和谐改造关系的一种体现吗?
采访中,年轻罪犯郭文思把对青年干警工作的理解,转化为“在改造中不给队长添麻烦”的行动;罪犯程岩把干警的直接管理,工作细化,管理尺度把握一致,喻作服务到位;罪犯裴培由干警从不嫌弃肝病及各种传染病犯,日复一日地看望、问候、关心的行动中领悟到:家人也不过如此,身为罪犯真该将心比心。罪犯艾国生说,日常的严格管理,是为维护正常的改造秩序,能有今天良好的改造氛围,是干警和罪犯之间相互理解得来的。
的确,和谐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我局努力构建和谐改造关系,就是要形成干警在依法严格管理和科学改造罪犯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一种互动。
和谐要努力创造,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和分享。
题图制作 岳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