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使者———汪克来
更新时间:2006-06-20
汪克来是北京市监狱九分监区的心理咨询员。自从2003年担任此项工作以来,汪克来接待罪犯心理咨询和心理宣泄百余人次,帮助数十名罪犯摆脱了心灵的阴霾,重新感受了生活的灿烂阳光。分监区经他咨询后受益的服刑人员都称他是“阳光使者”。
说起与心理矫治的渊源,汪克来说最开始是为了“自救” 。由于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精神得不到放松,有段时间,巨大的压力使汪克来内心十分烦闷,而他本身是个性格内敛的人,难以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无法排解心中的烦恼。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心灵的按摩》的书,里面具体描述了人们在面对烦恼、焦虑时应如何科学地排解,如何放松心灵,保持健康心理。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汪克来,按照书中的指导,他试着对自己进行调整,一段时间后,果然感觉心情好多了。亲身受益让他对心理矫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在思考,身为基层管教干警,如果能掌握心理矫治技术并运用到改造罪犯上,效果一定非常好。于是,汪克来决心尝试探索心理矫治这一崭新的领域,更好地服务监管工作。
抱着这样的想法汪克来自费报名参加了进修班,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炎炎夏日,别人都在乘凉,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看书,他就把脚泡在一大盆凉水里,一泡便是两三个小时,有时连脚皮都被泡破了。同事回忆说,那段时间只要看到汪克来,他手上肯定有书,每次吃饭,都是别人叫他,吃饭时眼睛也不离开书。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他主动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反复琢磨每一个个案,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上网查阅资料,翻阅大量书籍,经常学到深夜,直到弄懂每一个疑惑为止。就这样他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200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三级)考试。据监狱心理矫治室曹广健主任介绍,参加这样的考试,即使是在社会上受过专业培训的人,通过率也仅为40%左右,可以想象汪克来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挤出业余时间自学,并且顺利通过了考试,这有多么不容易。更可贵的是,他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切实帮助罪犯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
有调查显示,现代社会25—40岁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九分监区关押的罪犯多数处在这个年龄段,加之罪犯的心理一般比较脆弱,遇到刺激极易导致其走向极端。
2005年的一天,汪克来在开启罪犯心理咨询信箱时,收到罪犯高某的心理咨询申请,内容反映出该犯的情绪低落。高某认为自己被父母、亲人和朋友抛弃,没有人愿意再理他,现在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心里很烦躁,想以死解脱。汪克来随即调出以往对其进行的心理测试档案,发现该犯焦虑抑郁,沮丧悲观,对前途缺乏信心,有自残、自杀危险。次日心理咨询时该犯谈到自入监以来家人从没来会见过,曾与家里联系,父母答应来一趟,但至今也没有音讯,因此心里有一种被欺骗和抛弃的感觉。最近,头脑里总是想这些问题,整宿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不愿与别人交流,有强烈的自卑感,想一死了之。
汪克来对高某所遇问题的性质、原因、程度和危险性进行了全面诊断和评估,迅速把握问题,明确干预方向,根据诊断和评估的结果,在找准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对高犯进行了心理引导:启发高某重新认识和评价所面临的问题,提高识别和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教给高犯应对挫折和意外问题的技巧;与高犯交流协商,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措施,让高犯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经过前后6次的心理咨询,数周后效果追踪显示,该犯情绪已明显趋于稳定,改造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能够自觉遵守监规纪律,还参加了分监区的象棋小组,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像高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看到汪克来的工作笔记以及对每名接受心理矫治罪犯的个案分析、治疗方案,足足装满了两个文件柜,上面圈圈点点,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着工作的进展,字字尽显他的心血。汪克来说:“每当完成一个成功的个案,我都会发觉自己的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我热爱这项工作,虽然有苦有累,但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