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心理师郭小迪:让顽冥罪犯悔恨交加、痛哭失声

更新时间:2015-08-11


人物档案
  郭小迪,30岁,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二级警司。
个性言语
  一个人内心发生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场难以预测的蝴蝶效应。
第一印象
  神态稳重,语气和缓,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这里是北京市监狱——防冲击栅栏、高大厚重铁门、持枪武警、读卡电子栅门、安全检查门、智能电子栅门。
  大学毕业,郭小迪着眼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选择入考北京市监狱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工作岗位。第一次来到这里,好一派森严异常景象,他内心很受震撼。

坚定理想
  “心理学很神秘。”
  高考第一志愿填写心理专业,郭小迪笃定这是内心的向往。家人尊重这个独生子的人生选择。
  记得有一次看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郭小迪的好奇心被激发,后来又在影视片中看到心理咨询师,理想的心愿不知不觉地在心底汇聚,直到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
  大学毕业之际,郭小迪本可有另外的选择,但他实在不舍对专业的钟爱。“来之前,我没有找到这个单位太多的信息。”来之后,郭小迪下分监区任管教民警,24小时全天候与服刑人员生活在一起,研习管教民警的各项职责和工作方法,直到独立应对形形色色的复杂情形。
  忘不了第一次监管服刑人员亲情会见,郭小迪目睹一位母亲怀抱年幼孩子与服刑丈夫隔着玻璃墙用电话交谈,孩子用嫩嫩的小手拍打着厚厚的隔音玻璃,不断哭喊着“爸爸”,玻璃墙内外的夫妻二人泪流满面……
  “来这里工作前,我觉得服刑人员与社会上的普通人大不相同。”郭小迪后来意识到,“其实,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有亲情、有认知困扰。”
  在分监区任管教民警两年半,郭小迪调入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早在郭小迪来这里工作之前,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已成立4年之久。“如果没有那两年半当管教民警的经历,我根本不可能做好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

启迪良知
  这里是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的“内视观想”场所——五六平方米小格间、榻榻米、灰色绒布蒲团、木屏风、衣物箱。
  凡自愿申请“内视观想”的服刑人员,均可以安排来这里接受“导引师”帮助。
  “内视观想”是一种新型心理矫治方法,经由北京市监狱借鉴国外和国内实践经验而引入。这种方法是让服刑人员经心理咨询师(导引师)帮助启发,在独立密闭的空间内对人生经历进行系统回忆和反思,通过这种深入的自我观察进而调整心态。
  3年来,郭小迪与心理矫治的同事们接手过逾200名申请者,有服刑人员一而再地提出申请。
  一名年逾40岁的前银行职员,在家中因琐事与妻子争吵,情绪过于激动将妻子杀害。儿子惊悉噩耗,毅然与父亲断绝亲情。他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入狱后,执拗地认为妻子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内视观想”时,他向郭小迪追忆,妻子平日强势,挣钱也比他多,自己总受到妻子呵斥指责,积怨良久,终于爆发失控。但他无法理解儿子断绝父子亲情的做法,一再念想儿子由他一手带大,父子感情笃深。
  “我杀了你妈,可你是我养大的啊?!”
  洞悉这名服刑人员的隐秘心结后,郭小迪一点点撬动他对妻子往日温情的回忆。直到他终于吐露妻子给他买过贵重物品的往事,追忆起妻子在他数日卧床不起时守在床前,他还记得自己醒来时看到趴在床边睡着的妻子……泪水涌出了他的眼眶。
  “我养大了你,可我杀了你妈!”
  这位执于自我的服刑人员终于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儿子毅然决然的举动,他变得主动申请劳动,这一切是想让儿子了解父亲如今的作为是出于真心的忏悔。
  “有人怒气冲冲,有人痛哭流涕。”郭小迪眼见众多被咨询者卸下“面具”,因触及灵魂发生的种种变化,他的感慨是:“人和人在情感和认知上相通,都有向善的一面。”
  郭小迪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咨询工作,不惜牺牲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他毫不怀疑这样的工作在帮助他人净化心灵的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灵境界的提升。

                                                       法制日报记者  杜萌



上一篇: 市文联送文化进北京市未管所
下一篇: 延庆监狱举办第四期责任论坛活动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