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陀之声”汇报演出
“我的眼前没有高墙,沐浴明媚的春光;我的心里没有忧伤,充满美丽的梦想;我的脚下没有泥塘,走在新生的路上……”
“乐队是在2013年组建起来的”,见证了乐队成长的精神病监区贺双利监区长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乐队组建之初,成员只有3个人,监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病犯中招募队员,很快就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踊跃响应,队员逐渐发展到8个人。今年,乐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力量,监狱投资增添了部分乐器,重新组建并命名为“海坨之声”。
服刑人员马如新是乐队的“元老”之一,在乐队里担任吉他手兼词曲创作。回想组建乐队的那段时光,马如新觉得特别充实,“大家每天讨论的都是音乐的话题,反复地排练,大胆地体验不同风格的歌曲”,他说每个队员都很专注、投入,有人购买了音乐方面的书籍,有人让家属送来喜好的乐器,有人甚至没有什么基础硬是执着地从头开始学起。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乐队成形了。架子鼓、电子琴、电吉他等乐器一应俱全,谱曲、写歌、伴奏、演唱都能独立完成,在监狱专门为他们开辟的舞台上,这个尚显稚嫩的团队首次拿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我们的艺术水平可能还不够专业,但这是我们用心演奏的旋律,我们的快乐和伤痛,我们的过往和未来全都融在了音乐当中”,马如新说。
台下侃侃而谈,台上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马如新有什么精神方面的异常,更难以想象十几年前的他曾因重度抑郁症用残忍的手段犯下故意杀人的罪行。在延庆监狱服刑十多年来,他的表现一直很好,精神方面也比较稳定。每日除了小剂量服药外,按照监区的统一安排,他会参加一些习艺性劳动或兴趣小组活动。监区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服刑人员设立了各种文体兴趣小组,音乐、阅读、桥牌是马如新的最爱,以前主要教其他服刑人员打桥牌,乐队成立以后,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创作和排练上了。“他文化程度高,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强”,管教干警这样评价马如新。鉴于他的良好表现,他获得了减刑,虽然一再表示不想再提过去的事,但马如新的情绪很平和。他说,如果当时知道自己是病态,会想办法调整、治疗的,那样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极端行为。如今他只想好好努力,争取健健康康地重返社会。
在马如新和他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乐队的表演技术也越来越娴熟,“海坨之声”更多地出现在监狱的各项活动中。一年来已在狱内演出十余场,创作的曲目不但有歌颂抒情类,还有摇滚曲风类,既有专门感恩干警的,又有服刑人员悔悟感想之作。唱着唱着就有很多身边服刑人员喜欢上他们的歌了,甚至在乐队周围,在整个监区引领起一股音乐风潮,有的学上了乐器,有的开始尝试演唱歌曲,像马如新一样把自己的改造生活安排的丰富起来。
汇报演出结束后,监区还安排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登上舞台,在小乐队的伴奏下,一展歌喉。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有乐队伴奏唱歌的感觉太好了,一下子就有了专业演员的范儿,唱的真痛快!”越来越多的病犯参与到音乐活动,在健康快乐的改造氛围中,用音乐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对新生的渴望。(文中服刑人员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