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重返阳光下

更新时间:2023-08-09



本期人物介绍—王久才

■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

■ 2022年被评为局级优秀管班民警

       

“我不会给家里打电话的,更不想见他!您就别费心了。”未成年犯张某因抢劫罪被判入狱,他始终对父亲怀有怨恨,一直拒绝会见。

“帮助张某正确认知亲情关系是改造他的突破口。”王久才说。他通过组织班组罪犯学习《弟子规》和《论语》,并开展交流分享。在个别谈话中,王久才跟张某从《弟子规》聊到父亲为了他始终不再婚,从父亲对其的疼爱谈到父子间的隔阂,从青春期的叛逆说到张某的犯罪。 


经过三个多月的教育引导,终于有一天,张某主动申请给父亲拨打了亲情电话。亲情关系得到修复后,张某也积极地投入到班组活动中。他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表演了情景剧《我长大了》,表达了他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我从小就没叠过被子,现在既要把被子叠好、床面铺平,还要把鞋子、洗漱用具和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我真做不到。”未成年犯李某边整理边小声地嘟囔着。


“不良习惯导致规矩意识缺失是未成年罪犯的普遍特点,我力争通过定置管理,矫治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未成年犯重树规范意识。”王久才说。


王久才采取“定位、定点、定时”的定置管理模式。逐渐地,班组内形成了窗明净几、整齐划一、规范有序的良好改造环境。未成年犯李某也学会了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未成年犯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冲动。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过程中,王久才采取了沙盘、绘画和心理拓展等方法,帮助他们通过深呼吸、转移关注点等方式,抑制暴力冲动行为的发生。


“很多未成年犯缺少法治意识和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教育改造时,我注重补齐这些缺位,努力将这些失足少年改造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重新回到阳光下成长。”王久才这样说到。 




上一篇: 直击大墙内的“心理夏令营”
下一篇: 当罪犯家属第一次走进监区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