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彻落实市局党委提出的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和目标,建立符合未成年犯特点的特色未管所和特色改造功能区?未管所党委根据关押和改造对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未成年犯的文化层次入手,创新教育改造模式,按照社会学校的办学标准,建立特色教育改造功能区,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实行全日制教学,竭尽全力打造教育平台,为提高未成年犯的改造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改造质量 理念创新是根基
“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犯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未管所党委充分认识到:走一条全日制办学之路,建立未成年犯独有的特色改造功能区,是建立特色未管所,实现全面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从1998年以来,未管所就不断在探索提高未成年犯文化层次的途径,在经历过干警授课、社会志愿者授课、利用在押女犯教学的过程后,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干警授课不专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志愿者受时间限制,队伍不稳定,很难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女犯流动性大,教学不规范,难以使未成年犯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念等问题,都无法真正达到提高未成年犯文化层次的目的。
要实现通过全日制教学,来提高未成年犯文化层次,新的行刑理念是根基。未管所党委在全面学习贯彻市局党委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多年来,始终注重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理论调研和行刑理念的更新,不断探索教育改造模式,努力寻求一条适合未成年犯改造特点的特色监狱之路。为彻底改变干警传统的管理教育理念,还多次聘请全国著名预防未成年犯罪的专家罗大华、在京各高校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学者等,到未管所共商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的良策。并专门聘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张美英教授等社会专家给干警授课,传播现代监狱的行刑理念和思想,答疑解惑,为创新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念根基。
外聘社会教师 教育教学步入正轨
走社会化办学之路,提高未成年犯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一直是未管所党委努力追求的目标。2005年3月未管所首次从社会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5名退休教师,专门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抽调4名干警担任专职教师,并配备两名兼职教师,参与未成年犯的全日制教学工作,揭开了未管所全日制教学崭新的篇章。
外聘教师和干警联合完成未成年犯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当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为了使昔日厌学、辍学、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未成年犯,能够像社会学校的学生一样,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未管所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从调动未成年犯学习兴趣入手的教学思路,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未成年犯特点的教学模式,使未管所的办学真正体现监狱特色。
在未成年犯全日制教学班级的设置上,为便于干警的课堂管理,未管所将其严格限制在35人以内;在课程的设置上,除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内容外,重点强化了法律、心理和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培养未成年犯的遵纪守法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帮助他们调节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在教学方法上,从调动未成年犯的学习兴趣入手,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以社会学校全日制中小学的教材作为基本的蓝本,但又不生搬照用,而是根据未成年犯的实际文化基础,组织教师对教材相应做些处理,删减教材中偏难偏深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补充学员过去遗忘了的知识,或根据教学内容的衔接需要而温习过去的知识点,以此缓解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此外,在语文课堂的前三分钟增加讲演或电视散文欣赏,思想品德课堂增加名言警句、哲学故事、央视“道德观察”,数学课堂实现趣味化,强调启发式的教学,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授课。在板书上,采用板画、图表等方式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授课在导入新课或者授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恰当的穿插一些趣味性强、思想健康的小故事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未成年犯的学习兴趣。
最终,初步形成了“全日制、小班额、特色课”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稳定有效的教学秩序;探索和实施了干警班主任直接管理和教师副班主任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双层”管理机制;探索了奖惩分明,以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使未成年犯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普遍提高,未管所的办学效果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教学秩序稳定、课堂纪律保持良好、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考试优秀率语文达到24%、数学达到45%,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今年9月1日开学后,结合一年多以来摸索出的全日制教学经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成年犯对知识的渴望和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未管所又从社会专门聘请4名教师,组建了一支外聘教师11名,干警教师3名的专业师资队伍,并进行了从社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学任务的尝试,使教师队伍实现了“老、中、青”的有机结合。外聘教师主要负责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和法律课教学任务,干警主要负责体育、英语和心理课教学,并根据未成年犯文化水平的实际状况,开设了拓展知识课堂,把央视“百家讲坛”引入拓展课堂,以最大限度地扩宽未成年犯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兴趣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领悟人生,培养学习兴趣。而且,根据未成年犯普遍喜爱拓展知识课堂的实际情况,未管所专门把此课堂调整在一周学习疲劳期的周三下午,以缓解他们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的疲劳,增强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教学师资的管理上,未管所完全按照社会学校的管理模式,成立了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和副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两周组织一次活动,进一步探索此类学科更好地适合未成年犯兴趣需要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了教师公开课制度,下半学期任课教师讲一节公开课,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科每月组织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定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并向分监区通报各班级未成年犯的学习情况,确保良好的全日制课堂教学秩序,竭尽全力提升未成年犯的学习兴趣,保障未成年犯文化层次的提高和全面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终极目标的实现,彰显特色改造功能区的成效。
首创狱内夏令营 丰富暑期教育
今年7月11日,在社会学生统一放暑假的日子里,未成年犯也开始了他们的暑期生活。为使未成年犯不因暑期而放松改造和学习,充分发挥特色改造功能区的作用,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象同龄人一样拥有自己快乐的暑期,未管所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并组织了未成年犯首届夏令营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监管秩序的持续稳定。
未成年犯的暑期教育活动内容,既丰富有趣、新颖别致,又有生动的教育色彩。首创未成年犯夏令营,国旗班进大墙举行特殊的升国旗仪式,宣讲《国旗法》,讲述国旗故事,指导队列训练,传授部队标准内务背包的快速整理方法,与未成年犯进行座谈和交流,不仅满足了他们观看升旗仪式的心愿,也使他们增长了国旗知识和爱国激情。“沐浴奥林匹克之光———通向2008”活动,感受奥运、触摸奥运、享受奥运,聆听奥运冠军的人生经历,使未成年犯不仅接受了奥运精神的洗礼,感受了奥运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加坚定了未成年犯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信心和勇气,有效地激励了未成年犯加速改造步伐的决心。消夏晚会,未成年犯一首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抒发着他们年轻的情怀;一台台劲爆的舞蹈,踏出了他们生命的节拍;奥运小知识,又让未成年犯们争相竞答;一台自由自在的消夏晚会,不仅让未成年犯们在劲歌热舞中消除了烦躁心理,更放松了身心,体会了做一次舞台上小明星的成就感。家长、警官妈妈和未成年犯共度暑期活动,开展警情、亲情教育,缝扣子、包饺子比赛,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改造成果,使家长感受到了未管所里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拉近了未成年犯、家长与干警间的距离,为建立和谐的改造关系奠定了基础,凸现了“关爱、接纳、引导、帮助”工作理念。“融入自然,放飞心灵”活动,使他们压抑的改造心理得到彻底放松,不仅唤醒未成年犯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自然的爱心,更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人生的目标。篮球赛和趣味运动会的举办,使未成年犯着实体验了一把拼搏精神,培养了集体团队意识。每日的暑期作业、应知应会的学习,使未成年犯在暑假期间放松心情的同时,不忘学习和改造。
暑期系列教育的开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犯的规范养成,强化了他们的个人素质,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调解了心理,放松了心情,愉快地度过了酷暑难挨的暑期,保持了监管改造秩序的持续稳定。七八月份未成年犯的违纪率保持为零,在押罪犯的违纪率保持在0.13%,比六月份下降了0.27%,且未成年犯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地调动了他们的自觉改造、自主改造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建立和谐的改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日制办学,是未管所建立特色监狱,探索特色教育模式,创新教育途径的一次成功举措。如今,走进未管所全日制特色改造教学区,仿佛使人置身于一所学校内,锦簇的花坛映衬着明亮的教学楼,楼内各层悬挂着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教研组和年级教室的标志牌,每天早晨七个班211名未成年犯统一斜挎书包,走入课堂。于是,教室内不时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和教师的授课声音,未成年犯们不再看课外书、说话、搞小动作,他们都在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教学互动,除此之外,教学楼内鸦雀无声,即使是课间休息,也没有杂乱吵闹的感觉。用在社会学校多年担任校长的欧阳老师话说:“比社会一般学校教学秩序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