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监自考花,为什么这样红?

更新时间:2006-09-27



{1}二监自考,花开大墙
   14年的足迹依然清晰,14年的脚步依旧厚重。风雨14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大墙里文化教育领域的一朵奇葩———第二监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它从无到有,从冷冷清清到红红火火,如今,以其优秀的考务组织、优良的学习风气、优异的考试成绩而盛开于监狱大墙。
   回顾二监自考“特殊考场”的发展历程,一些数据和时间记录下了它成长的足迹。
   1993年,经朝阳区教委批准,二监首次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当时仅有35人报考,最终有9人取得了9张单科结业证书。
   1994年,二监首次有3名考生取得了高自考大专结业资格;
   2001年,二监在市局各监所中率先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特殊考场;
   2002年,经向市局请示,二监10名外国籍服刑人员首次参加由中国教育部门举办的高自考;
   2003年,二监服刑人员闫庆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成为监狱第一位通过高自考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考生;
   2004年,二监首次为香港籍服刑人员鲁士兴开设了英语专业口语、听力的“单人考场”。鲁士兴也经过此次考试完成了英语大专的全部课程;
   2005年,二监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2名考生完成所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为监狱里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2006年上半年,二监累计已有4000多人次服刑人员参加过高自考,他们报考了法律、心理学等20多个专业9800多个科次的考试,共有2181人次服刑人员获得单科结业证书3800张,74人92人次获得大学专科、本科毕业,在大墙里圆了大学梦。(其中4人取得本科毕业资格。有4人分别获得三个专业的结业,有10人获得两个专业的结业,另有60人获得一个专业的结业)
   二监教育科主管文化教育的干警魏海燕介绍说:“一般考生考完第一个专业需要三、五年时间,之后随着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增强,取得第二专业的时间开始缩短,有的服刑人员最快只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第二专业的学习。所以,二监高自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以报考人数增加为主要标志的数量型向着以毕业人数增加为标志的质量型转变。二监近几年来的自考成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监自考,花开大墙,同时也香飘墙外。由于考生们取得的优异成绩,由于多年来二监考点的零违纪记录,社会媒体纷纷来监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等媒体都对二监的“特殊考场”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问二监自考花,为什么这样红?当我们整理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由于监狱内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呵护,二监自考,最终能够盛开大墙,也就属于必然的结果。
   
   {2}辛勤的特殊园丁
   提到二监高自考,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的人,一个深受服刑人员考生尊敬和爱戴的人。她,就是二监教育科主管服刑人员文化教育的干警魏海燕,服刑人员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说她是“大墙里的特殊园丁”。
   算起来,魏海燕老师已在二监工作15年了,她是眼看着二监“特殊考场”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14年,不说她为了考生的报名工作不辞辛苦,2004年实现网上报名以后,由于网络堵塞,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不说她为了做好考场组织工作,提前几天就为考生削好一支支铅笔,准备好一块块橡皮,为了迎接试卷,一连几天加班工作不能回家。这里,我们只讲一下她为二监考生所做的大量的义务工作。
   在二监的考生中,有许多是来自边远山区的,还有一些家在外地,或者是在港、澳、台地区。对这些考生来说,如何购买教材就成为自考路上遇见的首要难题。魏老师知晓这一情况以后,开始默默地承担起为这些考生义务购书的职责。
   从单位到家的往返路程,需要两个多小时。魏老师每次都要中途下车到专门供应自考书籍的书店买书,然后再大包小包地往家拎。俗话说“远道无轻载”,何况书的分量是人人皆知呢。有一次,魏老师一下子买了几十本书籍,驮在自行车上后,她已经骑不动车了,她就硬是一路推车回家。接下来,她还要每天一捆一捆地抱着这些书籍上班,把它发放到考生的手中。
   数百名考生为此及时得到了所需的书籍。他们欣喜地捧过散发油墨芳香的新书,激动地翻看,贪婪地阅读。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书籍曾经从北到西、从西到东“周游”了大半个北京城;他们更不知道,为了让考生早一天有书读,魏老师每次都是自己垫付书费,等考试交费时再一并收取。一位经常跟魏老师同乘班车的干警估算过,十多年来,魏老师给上百名考生代买的教材、辅导材料、英语磁带,累计已有几千册、几百盘。
   2005年教师节前夕,二监一名考生专门给魏海燕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贺卡上这样写道:“在服刑人员的心中,您是那样地平凡,又是那样地伟大。不管是已经走出监狱的人,还是仍在监狱里服刑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会永远记得您所给予的教诲和帮助。”
   
   {3}周密的考务组织
   二监自考“特殊考场”能够连年获得朝阳区自考办的称赞和好评,能够连年被评为“优秀考点”,十四年来未出现过任何考场事故,近些年来也未出现过一起考生作弊事件,这其中,监狱对自考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监狱所做的周密组织和精心安排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监从“特殊考场”举办伊始就注重总结经验,摸索自考管理工作的规律,从报名、考试到成绩、学籍和毕业的管理,都分类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流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二监高自考管理工作程序》。创建和完善了报考注册、培训辅导、教材征订、成绩管理、结业毕业等多项制度,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
   1999年,二监引入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把服刑人员自考的全部信息输入电脑,先后上千人的各种资料有条不紊,每次报名、考试、成绩汇总、结业、毕业、学位证书、答辩、加分、呈报奖励等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保证了服刑人员及时得奖,及时减刑。
   除此之外,监狱还定期对考生开展考前教育、考前辅导,在监狱《新路报》上开辟“自考课堂”专栏,在《周末教育播报》“读报时间”栏目介绍自考信息,为考生免费印刷、提供时事政治复习题等。工作虽然琐碎,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工作,才奠定了二监自考工作良性、有序发展的基础。
   二监自考组织工作的完善,还体现在尽一切可能为考生的学习及考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二监香港籍服刑人员鲁士兴报考英语专业的考试,到2003年已经完成了此专业的19门课程,仅剩下听力和口语两科考试。按照规定,考生必须到指定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考试。把他带去考试?这对服刑人员来说很难实现。为考生的利益着想,监狱及时与自考办联系,申请在监狱里开设考场。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这项工作一直进行了一年。最终,自考办终于同意在狱内单设考场。2004年4月25日,鲁士兴终于走进了监狱为他一人设立的考场,这也是二监首次开设“单人考场”。监狱为此邀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名教授担任主考官。经过此次考试,鲁士兴终圆大学梦。
   2005年,为了感谢监狱为鲁士兴申办“单人考场”所做出的努力,鲁士兴的哥哥专程从香港北上来到二监,送给监狱一面写有“园丁辛勤教育,浪子重新做人”的锦旗,表达了服刑人员家属对监狱所做工作的深深感激。
   {4}无私的社会志愿者
   在精心呵护、悉心培养二监自考之花的人群里,有一个群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不求索取,他们不为回报,他们以一颗颗热忱之心,温暖和感化了无数个囚子曾经冰冻的心灵。他们,就是义务到大墙里进行辅导的社会志愿者们。
   从1993年二监开办“特殊考场”伊始,社会志愿者们就伸出了援助之手。到2000年,监狱先后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的多位教授来监授课,为服刑人员考生义务辅导。有的教授在授课之余,还将一些书籍赠送给大墙学子,鼓励他们珍惜学习时光,刻苦读书。
   2003年,二监考生闫庆申请大学本科论文答辩。监狱为此联系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许文凯教授来监指导,许教授说:“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数百次,但指导服刑人员做论文答辩还是头一回。这也是我们经贸大学的第一例,学校各级领导对此非常地重视,要求我们尽量满足监狱和考生的学习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在我看来,能够帮助服刑人员完成自学考试,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说到来监辅导的志愿者,考生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高云鹏。从2000年到2005年,他连续五年来到二监,为参加“心理学”专业考试的25名考生进行了《心理学试验报告》的辅导与考核。《北京新生报》为此曾做出过专题报道—————《北大教授和他的25名学生》。
   就在今年的6月5日,我们专程到北京大学,看望了高教授,并且捎去监狱考生们对他的问候。看到二监来的干警,高教授接连叫出了好几个考生的名字,询问他们的近况。谈到他在二监的服刑学生,高教授回忆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是在北大的课堂上,他注意到在听课的学生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每次她都对听课的内容录音、记笔记,十分勤奋。后来在一次闲谈中高教授了解到,这位妇女并不是自己要学习,而是替在监狱里服刑的儿子来听课的。每次听课回去,她都要仔细整理笔记,然后寄给服刑的儿子。高教授听后很受感动,此后,当北京市自考办邀请他到监狱里辅导课程时,高教授慨然允诺。那位妇女的儿子,后来就是在高教授的亲自辅导下,在二监顺利完成了心理学的所有课程,如今已经拿到了专科结业资格。
   谈到多年来他对二监考生的帮助和支持,高教授说,他对他辅导过的学生一无所求,只希望他们能够明白他们的父母亲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好好学习,好好改造,不要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
   除以上这些,在二监自考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不能够忘却考生家属们为了支持考生的学习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为自己的子女、兄妹、爱人不辞辛苦地买教材、查资料、听课、联系老师,他们在考生的背后默默地提供物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我们还不能够忘却在大墙里埋头苦读的服刑人员考生。他们克服种种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中自省,在学习中悔罪,在学习中迎取新生。由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同时也促进了“学习型监狱”的建设,促进了和谐改造氛围的形成;我们还不能够忘却社会媒体对大墙自考工作的关注和报道。由于他们的参与,使得社会开始认识和了解监狱教育工作,由于他们的报道,使得更多的社会志愿者走进大墙,为监狱自考工作建言献策,奉献爱心。我们还不能够忘却的,实在已是太多太多。
   那么,要问二监自考花,为什么这样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是否已经知道答案了呢?



上一篇: 发挥科技手段作用 提升狱政管理水平
下一篇: 清华印象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