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印象

更新时间:2006-09-25


那一天,我第一次走进清华。
   从西门而入的时候,正是骄阳似火。
   沿着蜿蜒而美丽的玉泉河,我一步一步走向清华的深处,一点一点地用心去感受水木清华,感受她的博大精深与人文日新。
   第一个感觉便是她的博大———占地面积大(356公顷),建筑众多,常住人口多(超过5万),自行车多,加上道路纵横交错,赶上上下课时间,只见自行车川流不息,车流涌动处,更是学潮澎湃……
   第二印象便是她的建筑精美———有着圆明园建筑风格的牌坊式二校门、融合了古罗马和古希腊风格的大礼堂、古朴而又不乏现代味道的清华学堂,设计独特结合紧凑的图书馆,庄重大方的主楼,还有新建的紫荆公寓,更有大草坪前面镌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的日冕等等,在我心中,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艺术,是承载历史,记录清华辉煌过去的活化石。
   其实,清华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她的外在美,而是她内在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少次,我在感慨清华校园风光秀丽、学习氛围浓厚、饮食条件良好的同时,更为清华所独具的那种历久弥新、英姿勃发的深厚历史民族文化积淀而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漫步清华园,我曾试图找寻往日学者和大师们留下的历史痕迹:我敬佩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样的国学大师;我极力追溯其西南联大时期的辉煌与光荣;我低声吟诵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我尽情陶醉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仔细品读吴晗、冯友兰先生的历史厚重……
   清华九十多年的历史,可谓是多灾多难的历史。但“灾难铸就辉煌”,灾难所激发起来的是贯穿于整个清华历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尽管历史距离我已经久远,但在清华园,我仿佛又一次目睹了近代中国的屈辱,看到了一代代清华人致力于民族振兴、传承文明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努力,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早年梁启超先生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如今,这八个字做为清华的校训,对清华每个师生乃至每个到过清华或是听到这八个字的人都有深刻影响。置身清华园,尽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我时刻为清华师生的治学精神所震撼:在这里,教师身体力行,治学严谨;学生“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校园内学术讲座鳞次栉比,节假日图书馆依然挤满人群。其间,我还不止一次的感受到:如今的清华,不仅是无数学子向往、深造的地方,更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晨读晨练是清华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早起,操场上,甬道上,池塘边,树林里,到处都是晨读晨练的师生。记得在学习时,给我们上唯一一次体育课的一位姓那的老师曾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清华学子喊出的口号,清华人都比较注重体育锻炼。
  受其影响,后来,我也加入了清华晨练的队伍。每天从服务楼经二校门、荷塘月色到西操场跑上几圈,早晨空气清新,还颇有几点心旷神怡的感觉。
  每次经过二校门处,总见一位悠闲的老者在河边垂钓,车来人往处,他却神态慈祥安然,一幅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样子。
  我不知他是否是清华的教授,但我想:做学问,亦或是做人,如能像这位老者如此超然安适,又何愁于事无成呢!

上一篇: 特殊园丁
下一篇: 狱 警
ysqg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