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顽罪犯32个月不认错 心理矫治5次咨询促转化
更新时间:2006-04-12
北京市监狱心理矫治室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积极贯彻市局“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充分运用心理矫治这一改造手段,密切与狱政部门配合,在矫治危顽罪犯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罪犯张某在北京市监狱十一分监区服刑改造, 2003年4月他因为违纪受到记大过处分,集训6个月。期间,他一直对干警的处理不满,拒绝承认错误。由于不承认错误,该犯的集训也一直被延期。经统计,该犯总计延期集训有20余次,集训期共32个月零18天。
为了使该犯能够消除偏执心理,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走上正常的改造道路,孙喜彬副监狱长带领监狱心理矫治室以及狱政部门专门成立了对张某进行转化的攻坚小组。面对气焰嚣张的张某,心理矫治室的同志决心从硬骨头下手,提出了“别人谈不通的,心理咨询员一定要谈通”的工作目标。
从2005年11月份开始,心理咨询员着手对张某的心理干预工作。在对张某的心理测试、行为动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后,掌握了张某错误思想的规律性和根源性,为下一步心理矫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和张某的初次接触中,心理咨询员感觉到张某说话时的语气极其刻薄,给人一种蛮横不讲理的感觉,他认为监狱里的事情都是不合理的,抵触心理非常强烈。在心理咨询员问到:“你认为自己有没有什么缺点”的时候,该犯说:“从我的事情发生到现在,我没有任何缺点,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此次谈话后,心理咨询员得出初步结论:张某对自己的偏执症状没有自知力,属于较重的人格障碍,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性,如遇到应激事件,会使该犯的心理能量爆发,很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该犯曾经在二监服刑期间被人举报 “私藏凶器,意图谋害干警”。)
由于偏执性人格的人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善意忠告,所以在对该犯进行心理干预前,心理咨询员特别注重与该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咨询时格外谨慎,不轻易涉及该犯的敏感问题,避免过早地产生对峙效应,导致失去该犯的认同,失去对该犯进行心理援助的最佳时机。心理咨询员积极地运用心理咨询谈话技巧,采用摄入性谈话,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使张某在紧张的环境下能够获得一种安静、放松的氛围 ,使其积压了32个月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泄。
几次心灵的撞击,张某已经完全接受了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心理咨询员真诚的态度打动了张某,终于在一次咨询中,张某承认了自己确实在看待问题上有些偏激。在第五次咨询过程中张某诚恳地说道:“没想到你们对我这么有耐心,感谢你们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不足,我也很希望到分监区过正常的改造生活。”转化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集训时间太长,该犯行为上产生了退缩等适应不良的状况。
为尽快拿下这颗“钉子”,监狱攻坚小组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员进行认知以及行为方面的疏导矫治,狱政干警进行了政策攻心。最后该犯终于走出了心灵上的误区,打消了种种顾虑,于今年1月11日正式解除集训,调至八分监区开始了正常的改造生活。
据悉,监狱心理矫治室成立5个多月以来,已经协助分监区转化重点犯和顽危犯30人。